铁牛隆隆战寿川——寿阳县继明大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发展纪实

作者: 晋中日报 本站发布时间:2016年02月02日

  

合作社自主研发的玉米提升机
  
  

杨继明(左一)在维修农机

  本报记者赵佩星摄影谢晋
  
  数九寒冬,记者跟随市农机局工作人员前往寿阳县西洛镇白道村采访时,发现道路两旁的农田里,看不到一丝焚烧秸秆的痕迹,平整的土地上只剩寥寥无几的秸秆短茬在寒风中摇曳。
  
  据了解,该村所有农田在秋天已经经过大型秸秆还田机具作业,粉粹的秸秆大部分已随着机具作业深埋于地下,经过一冬天的腐烂沤熟,都会变成上好的肥料,在来年春天玉米生长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从经济效益上讲相当于每亩增施了价值100元的复合肥40公斤。
  
  而实施秸秆还田作业的正是位于白道村的寿阳县继明大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从成立到现在,短短8年时间里,这个合作社改变了本村乃至西洛镇许多村庄的种植理念,增加了广大农民的收入,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带动了全县机械化程度的迅猛增长。
  
  合作社起步只因
  
  “村里太缺农机了”
  
  寿阳县继明大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诞生和一个人的努力分不开,这个人就是该合作社的理事长杨继明。
  
  说起来,杨继明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他种地也是一把好手。但细算起来,杨继明又不是一般意义的农民,初中毕业在村里务农没多长时间,他便进入当时的寿阳县公路站,成为了一名修路工人,直到1985年当他20岁的时候才又重新回到了村里。“那时在公路站一个月才能挣70块钱。回了村第一年正好赶上村里人都随大流种植玉米笋却发愁没有销路,我就自己拿出钱把村里的玉米笋都收了,雇车全部卖给了邻近的榆次区东赵罐头厂,一天赚了1000块钱。”在上世纪80年代1000元是个不小的数目,利用这笔钱杨继明开始了一边务农一边搞副业的生活。
  
  期间,杨继明收过羊、贩过炭、卖过化肥、搞过运输业,是个有着生意头脑的人。正是基于这一点,2001年,他高票当选为白道村村委主任,这一干就是9年。作为一个以传统种植业为主村庄的领头人,杨继明感受最深的就是种地太累了。“寿阳地广人稀,每个村农户家都有不少地,我们村地多的能达到50多亩。像这样的人家,每年一开春,全家齐上阵完成春耕春播玉米怎么也得两个月,稍一不注意就会误了农时。”每一年村民们的忙碌和着急杨继明都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上。“村里太缺农机了”,这成为他心里头反反复复念叨的一句话。
  
  2007年,时机终于来到。从中央到地方开始大力鼓励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时任村委主任的杨继明略一思索便决定在村里成立一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可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需要钱,钱从哪里来?白道村的村民大多以务农为生,经济来源很少;加之当时农民专业合作社刚刚推广和起步,对于这一新生事物,能接受的村民少之又少。为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杨继明在村里碰了不少壁。但他没有放弃,转而求助自己的兄弟和朋友。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下,当年11月份,注册资金4.5万元、连杨继明在内总共6个社员的寿阳县继明大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终于成立了。
  
  合作社发展依靠
  
  “尽心为农民服务”
  
  提起创业之初,杨继明很是感慨:“那会儿就一台拖拉机,在春耕有效时间范围内只能作业不到1000亩地,可全村总共6000多亩呢,大部分地还得依靠外地的农机过来跨区作业。而且那时候的机具不先进,必须耕完一遍才能旋,不像现在的旋耕一体机一次性就能完成。所以往往是耕过的湿地还没等旋就干了,特别影响春播。”在种种不利的因素影响下,2008年的春天合作社挣了7000元,给雇佣的农机手发完工资、还了银行贷款利息,社员们一合计发现赔了。
  
  杨继明的心里不是不着急,可干着急也没办法,只能咬着牙硬撑着。直到快秋天的时候,作为全镇唯一一台大型农机拥有者,合作社得到了实施玉米丰产方机收秸秆还田项目的机会。作业得到的收入,加上农机部门每亩30元的补贴,合作社终于回了本,并有了一些资本。
  
  2009年,合作社把盈余用于再投资,逐年购进大型机械,作业范围不断扩大,终于在2011年满足了全村土地的需求,并逐步扩大到寿阳县南燕竹镇、马首乡、松塔镇等地,服务范围囊括全县。
  
  “以前春耕春播,一家人加上畜力、小型农机得紧紧张张两个月时间,现在合作社半个月就把全村的活都干完了。腾出时间还能到邻近村庄或别的乡镇作业。”提起合作社之后的发展,杨继明显得很欣慰。
  
  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继明大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也不例外。有一年春天,合作社在为本村几户村民实施作业时,几位村民在前面已经撒开了化肥,拖拉机在后面跟着跟着却突然坏了。平时机具有点小毛病社员们自己就修好了,可这次大家都不知道机器坏在哪了,急忙到县城去寻找专业人员。机器这一修就是三天,三天里大家都很着急上火,因为地里已经撒上的化肥还裸露在地表,风干了土地的吸收率会大大降低,造成几户村民的极大损失。这件事之后,杨继明一直都记在心里,为此专门聘请了一位专业的技术维修人员,在每年春播秋收之前细细检查、认真维修,努力杜绝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杨继明诚恳地说:“成立合作社的初衷就是为了村里能用上大型机械,所以合作社发展的首要目标是为农民提供优质的服务。”
  
  合作社辉煌来自永不停歇的脚步
  
  在农机作业过程中,杨继明思考最多的是每台农机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一旦发现有的农机已经跟不上土地作业需求,他便会积极寻找和购买新的农机,这也是合作社在全县保持农机数量和质量领先的关键。杨继明告诉记者:“基本上县里组织的培训会、观摩会我都去参加。这几年我们还自发组织社员外出观摩学习。通过观摩学习及时了解掌握最新的农机类型和技术,有合适我们县的先进农机,合作社都会积极购进。”
  
  从唯一一台大型拖拉机、注册资金4.5万元起步,经过8年的发展,合作社目前已拥有大型拖拉机15台、秸秆还田机13台、大型深耕犁15台、大型深松犁15台、植保机具2台、玉米收获机5台,再加上旋耕机等其余配套机具、一座200平方米的机库,合作社总资产已达250万元以上;成员也由最初的6户发展到目前的52户,本村及邻近村的农机大户都加入了进来,共同发展。仅2011年,合作社实现总收入80万元,盈余38万元,其中可分配盈余向社员返还26万元,占到了可分配盈余的68%。社员人均收入比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35%。截至2015年底,合作社作业面积达到2万亩以上,社员人均收入比2014年的人均2万元增加了30%左右。
  
  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合作社积极承担了省市县项目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玉米机械化收获、农机深松整地、玉米丰产方秸秆还田等项目的实施,使广大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
  
  通过这些项目技术的作业,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大幅提升,每亩增加产量可达20至50公斤左右,亩增收40至100元。
  
  近年来,合作社先后获得了“县级优秀农机合作社”、“寿阳县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寿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准化建设先进单位”、“晋中市3A级示范农民合作社”、“山西省农林水气劳动竞赛委员会五一劳动奖”等荣誉。
  
  谈到下一步的打算,杨继明表示,目前合作社正在兴建一座2100平方米的新库房,还将组建一支专业维修服务队伍,告别以往依靠外来技术人员的制约。与此同时,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机制,为合作社的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