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保护性耕作节水技术项目是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农业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今年,博兴县小麦保护性耕作节水技术任务面积8万亩,项目涉及全县13个乡镇、209个村、3.6万户、3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
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相比,减少了机械耕作对土壤的破坏,能够减轻和抑制沙尘暴,减少水分蒸发,能够集聚雨雪充分利用天然降水,每亩可节水50方左右。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减少了作业工序,每亩可节省农机作业费40—70元。同时,保护性耕作使上茬作物秸秆还田,减少了焚烧秸秆,保护了环境。
博兴县农机部门高度重视小麦保护性耕作节水技术项目,作为重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全力做好小麦保护性耕作工作。
一、强化组织领导。县农机局把地下水压采综合治理试点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相关科室站负责人为成员的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农业项目领导小组,强化对全县地下水压采农业项目的组织领导、监督检查,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研究制定《博兴县小麦保护性耕作节水技术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任务目标、资金来源及使用、技术规范和工作措施。成立专家评审组,对各乡镇项目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实行局级领导包乡镇、科室干部包村、技术人员包户,深入地下水压采项目一线,调查了解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每周一的局长办公会专题研究地下水压采工作,听取工作汇报,细化工作措施,推动工作开展。
二、落实工作责任。地下水压采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需要各方密切配合,需要明确各实施方的责任和义务。县农机局和各乡镇、各乡镇与项目村、层层签订了责任书,明确责任和任务。、县农机部门一把手负总责、相关副职直接抓、有关科站具体抓,任务目标逐级分解,目标责任落实到人,以上率下层层抓落实。各乡农机部门筛选确定作业机手或农机合作社,与作业承担主体签定了作业委托协议,明确作业任务、作业标准,作业方与各项目村签定了作业合同,确定作业区域和作业时间。项目乡镇筛选确定质检员,并与质检员签订了质检委托协议,明确了质检员的职责。通过细化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到岗位,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确保小麦保护性耕作有序进行。
三、广泛宣传,营造深厚地下水压采氛围。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全县推广是第一次,多数乡镇是第一次大面积推广应用。群众受传统种植观念的影响,对新的耕作模式有疑虑,部分机手没用过小麦免耕播种机,对机具性能、维修调试不熟悉,有的乡镇农机部门没进行过试验示范,没有经验,对推广小麦保护性耕作没把握。面对地下水压采的严峻形势,县农机部门把加强宣传提高群众对小麦保护性耕作的认识作为重要任务来抓,采取赶科技大集、发放明白纸、举办电视讲座、张贴宣传标语、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宣讲等形式广泛宣传,提高群众对小麦保护性耕作的认识,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据统计,县共印发宣传资料1.5万余份,举办电视讲座3期,张贴宣传标准12000余条,赶科技大集25次。
四、深入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小麦保护性耕作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播种等多个工序,对机具质量、机手操作水平、技术路线的选择要求很高。县农机部门把深入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提高机手作业水平作为保障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措施来抓,下大力做好技术服务工作。一是县农机局成立小麦保护性耕作项目专家组,确定全县保护性耕作技术规范和技术路线。二是下发《关于切实做好小麦保护性耕作节水技术培训暨免耕播种机具现场演示会的通知》,对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五、典型带动,全面推进。在全县整体推进小麦保护性耕作过程中,注重发挥典型作用,通过挖掘树立典型,通过典型的示范引导,以点带面,推动整体工作顺利开展。
六、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作用,提高组织化程度。实力雄厚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作业任务,可充分发挥机具优势、技术优势和组织优势,与分散承担任务的农机手相比更易于组织管理,更能够保证作业质量和作业进度,确保作业任务保质按时完成。选择有经验、有实力、组织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社承担项目,合作社社员多为大型农机操作手,操作熟练、懂维修,服务能力强,能认真按技术标准开展作业,为该项目顺利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七、深入调研,创新工作方式。落实作业区域时,通过对普通农户、经营大户进行深入调研,分析比较后把两万亩的任务全部安排在18个种粮大户、农民合作社、种粮大户等具有规模经营的新型经营主体。与千家万户相比,新型规模经营主体视野更开阔,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更便于组织便于工作开展。新型经营主体土地成方连片,经营规模大,比分散经营的个体农户相比更易于机械作业,作业效率更高,为顺利完成任务提供了较好地环境条件。
通过县农机部门的共同努力,顺利完成小麦保护性耕作任务,对促进我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