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县:机收玉米风景好----农机转战“三秋”服务记

作者:晋城市农机局 本站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8日

    近日,阳城县晋军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两台玉米收获机驶入北留镇的一块玉米地里开始作业,率先拉开了晋城市玉米机收的大幕。一个月来,晋城市各级农机管理部门、130多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广大农户,齐心协力、日夜兼程奋战在“三秋”生产一线,为金色的秋天描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日行200公里     机收一线督战

    机收作业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如何提高机收效率?有哪些好经验值得推广?这些问题每天都装在市县两级农机局工作人员的心里。9月29日上午,沁水县农机局局长杜红卫率领工作人员首先来到离县城50公里开外的固县乡一个加油站,在了解油料储备和供应情况后,驾车北上40多公里,又转到十里乡东峪村督战。当他了解到东峪、南峪等村的五六千亩玉米已经成熟、而当地只有两三台玉米联合收获机作业时,心里十分着急,当即从全县调集22台联合收获机赶来参加会战。午后,他们只吃一碗面条就匆忙赶赴该乡南峪村和30公里外的苏庄乡原上村检查安全作业情况,一天行程竞超过200公里。    一天奔波200公里,督促和检查农机服务,沁水县农机局如此,其他县(市、区)也一样。9月30日,正在平城、礼义等乡镇指导机收作业的陵川县农机站站长李建国告诉记者,只要“三秋”工作不结束,他们就一天也不能休息。明天就是国庆假期,可他们并没有节日的概念,还得继续到一线了解农机作业情况、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情况在一线摸清、责任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成效在一线检验、情感在一线融洽是我们不久前提出的‘一线工作法’。市农机局局长魏平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扎扎实实为基层服务,为“三秋”生产服务。

    算清了经济账     机收率提高5%

    沁水县十里乡孝良村村主任董良在邻村东峪村目睹了机收玉米作业后,回到村里就和村民算起了账。

    他说,一亩地十几分钟就收完了,人工要两天;每亩收费70元,政府还补贴30元;全村几百号人在外打工,一天要挣百十元,为了收玉米,就得请假好几天,既影响工作,还影响收入。如果选择机收,全村2700亩玉米5天时间就能全部结束。更重要的是,秸秆还田还能改善土壤,增加肥力,降低了环境污染。 

   “听说机收损耗大,是真的吗?”有的村民提出疑问。 

   “2%的损耗算大吗?到时候,你们拿条‘蛇皮’袋,把掉在地里的玉米棒捡起来就行了。”董良回答说。第二天,村民们迅速行动,把通往玉米地的路修通了,确保玉米收获机高效作业。

    过去,玉米机收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地块较大、连片播种的地区。今年,玉米机收开始向一些偏僻山区延伸。沁水县十里乡、阳城县固隆乡等山区乡镇的机收率较去年均有大幅度提升。据市农机局提供的数据,今年,全市种植玉米134.5万亩,较上年增加了6.26万亩,玉米机收率预计将上升至45%,比上年增加5%。这充分表明,机收玉米对农民朋友来讲,是很划算的一桩“买卖”。

    增添设备战“三秋”    日夜兼程忙增收

    9月30日中午,陵川县礼义镇椅掌村的盛通农业专业合作社社长王文广刚把玉米收获机停在路边准备到小饭店吃饭,一位来自高平市建宁乡的农民就要求下午帮他收玉米。

    王文广推说太忙,时间赶不过来。这位老乡央告道:“行行好,您加加班,我给您长工资!100亩地,只用两天。”“还是不行!现在已有20多户排队,你咋说也轮到6天以后了。”王文广说。建宁乡与礼义镇接壤,王文广的合作社主要集中在这两个乡镇作业。

   “今年将收获800亩玉米,比去年多出300亩。”王文广指着一台崭新的小型玉米联合收获机告诉记者,过去,合作社只有一台大型联合收获机,随着玉米机收面积扩大,两个月前,增加了1台小型收获机,这样,大块地、小块地都能作业了。

    年初,沁水县隆鑫农机专业合作社花20多万元,买了一台大型收获机,作业效率一下提高了一倍。“收获玉米2000亩以上,作业面积和纯收入正好是去年的一倍。”这位负责人欣喜地说。   

    添机具、占市场、忙三秋、挣票子。去年,全市玉米联合收获机672台,今年已达到824台,增幅20%以上,农机合作社的收入,较去年提高10%左右。

新闻来源地址: